电 视 是 一 个 梦 想(序 二)
|
·上海东方电视台 ·田安莉·
电视是一个梦想。 电视是让世界实现诺言的一个梦想。 电视还是我们所有执着的电视人心中唯美的梦想。 为了这个梦想我们付出了青春、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心力和辛劳。为了这个梦想我们舍弃了太多的选择、普通人对生活的期待甚至健康。 十年前的一个夏天,我在从事电视记者两年后认识了一位刚刚二十出头的小女孩,在她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她选择了电视,那时她刚刚完成大学生向一个年轻的电视专业研究生的转变。她聪慧、理智、自制力强并且充满理想;同时她单纯、诚恳、无忧无虑,对一切充满了良好的希望。她健康乐观的心态非常感染人,她的名字叫杨君。我们的友谊十年不变。 那一天我采访归来,同事把一个剪着短发的小姑娘介绍给我,同时我得知她是北京广播学院当年以文科总分最高分录取的电视系研究生。由于特殊原因,那一年广播学院很多老师不招生,她是当时考上的为数很少的女孩子,师从叶家铮教授,是导师的开门弟子。这次是来利用入学前的暑假实习。 我不由得开始认真注视这个女孩子,她很文静含蓄地站在那里,看上去就像个大二、大三的学生,丝毫没有张扬的感觉,没想到这个涵养很好的女孩子还很不简单。那是1989年的夏天,在沈阳电视台新闻部。 我们都非常欣赏这个幸运的小姑娘。实习期满,大家舍不得她离去,纷纷在与她离别的日记本上写句话,记得我写道:"在电视这条路上并非女孩子面前永远是鲜花和掌声,原你坚持和努力。"当时的她礼貌地道谢,并不太理解我这位长她十岁的大姐的心里话。我看着她的时候就仿佛看到了我的从前。 后来我们成为了好朋友,并且多年的友谊不变。在她回去念研究生的日子里,我们还常通信,互相交流思想,互相鼓励。我非常喜欢读她的信,很坦诚,同时文笔非常优美。后来,随着她电视事业的深入,她告诉我,她终于开始理解我多年前写给她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但是随着这位年轻人成长和对她的了解,我开始钦佩她的耐力和意志。她是我见到的那种为一个信念而努力的优秀的女孩子。这个信念就是做一个好的电视人。 如果说电视是我多年为之努力奋斗的一个梦想,那么在我的可以称为忘年的朋友杨君身上我看到了这个美好的梦想。 1994年的冬天,我再一次见到了一两年没见的杨君,此时她已研究生毕业,加盟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当时她正跟随一个由《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十几家新闻单位组成的记者团采访环渤海地区,她带着一个摄制组赶来沈阳。依旧是一头短发,依旧是时而沉静稳重时而活泼的样子,但她的系列报道却极有力度,常常让人刮目相看。 1994年我的生活面临了一个重大的选择,就是是否放弃我多年在沈阳的努力,为了父母和孩子,回到上海。当时有很多人劝我留下,还记得在所有的人中只有杨君支持我回到上海,理由很简单,就是应该回到父母身边。她的观点是亲人是我们事业前进的动力,另外上海对于电视人来讲是一个更高的起点。后来我考虑了她的建议,在将近四十岁时在上海东方电视台重新做一名新闻打工者。 后来我就经常在中央电视台的屏幕上见到她的名字或着她书卷气很浓的形象。然而,有两件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像。 记得再见到杨君时是我已到了上海东方电视台以后。那天接到她的电话,很高兴也很是意外,但更意外的是见面后她告诉我她是来参加上海国际电视节的,组委会邀请她在电视节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她的一篇获奖论文。说这话时,杨君的语气淡淡的,没有丝毫的炫耀。但我知道,在上海国际电视节上宣读论文或做学术报告的都是各国电视行业里的知名人士,并且都极有资历,而杨君那一年才二十多岁,是那一届上海电视节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最年轻的一位"学者"。 还有一年我进京采访"两会",任务完成后我与她迈进她家门。一进屋,我就被随意堆在地上、桌子上的书籍、报刊、杂志的数量之多惊呆了,我如何也没有想到她的业余生活是这样度过的,她喜欢各种古典音乐,读英文小说,也整日与文字为伴。她的墙上还贴满了各种各样写满小字和笔记的小条,她这些年来写下的日记就有十几大本,"一日三省吾身",她让我感动、感慨不已。 认识杨君已整整十年了,我们的年龄也整整相差十岁,应该算是两代人。奇怪的是我们似乎没有年龄上的界限,倒是这个女孩子常常让我生出敬佩之感。她是一个不功利也不势力的人,不随波逐流,不见异思迁,她崇尚实干家。每一年她都做了不少事,每一年她都读了不少书,每一年她都有很大的进步,她鼓励我不停地学习和思考。最让我钦佩的是她耐得住寂寞做学问,做为一个职业电视人来讲,她能够统筹安排自己的时间学习新东西,她不断实践的同时又能沉下来安静地读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由于工作关系,我接触过很多女孩子,她们大都很可爱,有些毕业以后就成了我的同事。她们都很聪明,但有时会觉得缺少点什么。有很长时间我也很难讲清楚到底是什么。直到有一天我认识了杨君,并且看到她的成长。她是我见的不多的能够沉下来学习新东西的电视人。 我看过杨君主持的节目,印象中她与说问题谈思想的节目联系在一起很自如,记得有一年的世界环境日节目,她专访了很多环境方面的权威人士,那是我在中央电视台屏幕上看到的最早的高视点关注环境的好节目。她做主持人时的气质非常好,职业女性干练睿智,自信,反应快,具有稳健沉静的大台风范。我始终认为她的定位应该是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深度报道的主持人。她有了八年的采访实践和屏幕经验,好读书的个性又使她始终站在电视理论的前沿,这些积累会使她的主持变得厚重、丰满而令人信服。 这本书反映的是电视人的心路历程,也折射出中国电视的几十年来的发展里程。英雄辈有人才出,我们的过去已成为过去,抓住我们的现在和将来就是抓住希望。 电视是一个梦想,愿我们好梦成真。 田安莉 1999年8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