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 在(自 序)
|
特别喜欢《读者文摘》这本杂志,后来改名叫《读者》了。最早是订阅,后来是在每月的书摊上购买,甚至十多年来每期必买。有一段时间很喜欢其中的一篇文章,名字叫《我们的现在》,是这样开场的:
人在年轻的时候,常常充满激情地期待成长;年纪大了,精力不那麽旺盛了,又颇觉力不从心。人似乎总希望自己不是现在的年龄。但这种心理有点反常。研究很多人物的生活史,我们将得到这样的启示:处于各种年龄阶段的人,都可以有所作为。假如我们为了积累更多的经验而终日盼望成长,或者留恋青春只沉浸在"美好的早年"之中,那就必将在现实生活中败阵。"我们的现在便一无所用"。 这篇文章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列举了一些人的成长历程和成长年龄。这些人他们取得某一方面的成绩从3岁到100岁不等。 阅读各种各样的传记,我们发现,虽然人在各个年龄有其典型的成长过程和行为规律,
但也有些人突破了这一模式,使他们在某些方面的发展非同寻常。然而无论生命是匆促或是持久,他们都无视人们想象的年龄界限。或许这说明了人类奇妙的差异性。 不妨抄录如下: 3岁莫扎特正在弹奏拨弦古钢琴,并能记住只听过一遍的乐段。
7岁波兰钢琴家肖邦创作了"C小调波罗乃兹舞曲"。 10岁爱迪生在他父亲的地下室建起了一个实验事,开始了历史上最伟人的发明事业。
12岁格特鲁德·埃德191 9年成为女子 800米自由泳最年轻的世界记录创造者。
15岁鲍比·费希尔获得"最年轻的问际象棋大帅"称号。 21岁珍尼·奥斯丁开始写她的第一部名著《傲慢与偏见》。 22岁海伦·凯勒出版了她的自传。 24岁英国的政治家小皮特17 8 3年首次出任英国首相。 25岁查理斯·林德伯格首次单独不停地飞越了大西洋。 28岁比利·珍尼成为第一名职业网球运动员。 40岁……,50岁……,55岁……,90岁……,100岁…… ,由于事迹太长在这里我就略去不写了。《我们的现在》这篇文章例举了100岁之间几乎各个年龄阶段的人们取得的成绩和即将开始的成绩。当然我始终认为从30岁到70岁的阶段人生最为辉煌,或者说这个阶段取得成就是不容置疑的而且是必须的,但还有的故事非常精彩。比如84岁的老夫人在她的孩子和孙子们都长大成人后又重回学校取得了大学学士学位;90岁的老人宣布竞选总统并几乎成功;100岁的老人报名远航并成为登上神秘小岛的世界第一人等等。
我非常喜欢这篇文章,尤其喜欢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和那颗童心,那就是面对生活永远积极的态度,其实那应该是人一生中最应该保持的美好品质了,它胜过很多无谓的东
西,千万不要放弃掉。 每当过新年的时候,我们总要给同学朋友寄张明信片,自己也会在某一段时间里收到很多问候。想起来,在小小的卡片上写着的为数不多的词汇中,"现在"这个词出现的几率挺高的。
现在你们在哪儿?现在那里的气候如何?现在你在干什么?现在你的心情怎么样?现在老友你过得好吗?现在家里人真的很想念你。"现在"几乎就是一种状态。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们"现在"总是非常忙碌,所以想过去和未来的时间比较多,而考虑现在的时候就永远都在事物里。媒介人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现在我没有时间",我
想我的同行和好友其实与我的心态基本一样。 但是为什么不可以对现在的自己和别人好一点呢,为什么不去关心弱者们现在的困难呢?为什么你不去了解一下别人现在的真实心态,为什么不让家人和自己现在的心情好些呢?所有的为什么几乎都牵涉着"现在"。 现在又好象是一种"事实求是"了。 上海有一本杂志叫《海上文坛》,那是上海市作协办的一本杂志,很有意思,也很有品位,几乎每期都寄给我。杂志副主编程小莹在1999年初开始约我的稿子,说计划开一个
专栏,每月一篇十二篇,写一些我在媒介圈中认为有意思的故事。我几乎答应了,那么好的一本杂志,总想好好腾出时间来写,但是工作总是让我静下来的时间少,由于我不善于
抓住"现在",于是到了夏天了,还是没有时间兑现。后来不得以我想:干脆写十二个与我相熟的媒介人吧,写一下他们现在的生活断面和内心世界,这样一定还有点意思。就这样
一个简单的理由成就广这本书的原型。 起初在选择媒介人方面我的注意力放在节目主持人的角度,一来我和很多人比较熟,二来大众也比较熟悉,容易对号人座。但是总觉得故事太单一、太雷同、太不丰富、太一般,不能激起我的兴趣。随着这项工作的深人,我的想法发生了改变,因为我觉得可能是由于媒介的性质,或者媒介工作者的无意识所为,致使长期以来给大众一个误导,也可能是影视人自己出书喜欢展示光辉灿烂的一面,以示神秘,所以使整个社会对影视媒介的印象比较虚荣浮华,有点"雾里看花",摸不到头脑。可以说我们展示给大众的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影视媒介。其实影视文化、影视媒介的繁荣并不是依靠几个"花""朵"来维持的,它的内部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创造性的劳动和自身的影视发展规律,渗透了很多关键的媒介人的不断思考和把握。这才是影视文化得以发展和繁荣的魂。
带着这种想法我的视野开阔多了,心明朗多了,或许这一本书可以给人一些从不知晓的东西。于是我选择了几个在中国影视界"举足轻重"媒介人(为了给人一种大影视文化的概念,我统称为'媒介人'),选择了几个在不同时期和节目领域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新闻、对外、体育、文艺、影视剧、纪录片等),也可以说我选择了中国电视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符号性质的媒介人来作为我书中的主人公。"一人脚下一条路,每个丰富的人生都是一本书",每个人都是从零起点开始的,展示他们的人生轨迹,描述他们的心路历程,同时也就折射出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的发展,会给很多年轻的媒介人以激励和榜样作用,也给很多对电影电视感兴趣的读者以一个独特的视角。
其实,"现在"是一个生活的断面,"现在"是一个电视媒介的瞬间全景展示。"现在"还是我这个媒介人眼中同行们的一个"蓦然回首"。
我非常喜欢"现在"这个名字,它可以引发人们很多想象,也给人一种踏实的感觉。也只有站在现在,才会有未来的梦和七彩的霞光,对你,对我,对大家,都如是。谁又能说不是呢?
2000年的新年钟声快要敲响了,愿您喜欢我的《现在:与十二位媒介人的对话》。 杨君 1999年11月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