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遍私募基金行业2021年度监管政策

面对2020年新冠疫情的冲击,监管部门对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行业在监管的同时还出台了一些扶持的举措。然而,2021年伊始,随着《关于加强私募投资基金监管的若干规定》的颁布,强监管的态势已经不言自明。本文对2021私募基金行业的重要监管政策进行简要梳理,为广大私募从业人员提供有益参考。

一、私募基金法律法规

(一)私募基金管理人监管规定

1. 《关于加强私募投资基金监管的若干规定》

为进一步加强私募基金监管,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严控私募基金增量风险,稳妥化解存量风险,提升行业规范发展水平,保护投资者及相关当事人合法权益,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会”)于20201230日公布《关于加强私募投资基金监管的若干规定》(“《规定》”),并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实际在证监会网站发布时间为202118日)。《规定》共14条,主要包括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名称、经营范围和业务范围,优化集团化私募基金管理人监管,重申并细化非公开募集和合格投资者要求,明确私募基金财产投资要求,强化私募基金管理人及从业人员等主体规范要求,明确法律责任和过渡期安排等六个方面的内容。

在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名称、经营范围和业务范围方面,《规定》对私募基金管理人在名称、经营范围上作出统一规范。根据《规定》,私募基金管理人应当在名称中标明“私募基金”“私募基金管理”“创业投资”字样,并在经营范围中标明“私募投资基金管理”“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创业投资基金管理”等体现受托管理私募基金特点的字样。《规定》进一步要求私募基金管理人聚焦投资管理主业,可以围绕私募基金管理开展资金募集、投资管理、顾问服务、为被投企业提供管理咨询等业务,但不得从事与私募基金管理存在冲突或无关的其他业务。根据《规定》,私募基金管理人不得直接或者间接从事民间借贷、担保、保理、典当、融资租赁、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众筹、场外配资等任何与私募基金管理相冲突或者无关的业务,中国证监会另有规定的除外。

《规定》优化了对集团化私募基金管理人的监管。《规定》要求私募基金管理人股权结构应当清晰、稳定,在登记时如实披露其出资结构,不得隐瞒关联关系或者将关联关系非关联化。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出资人不得有代持、循环出资、交叉出资、层级过多、结构复杂等情形。同一单位、个人控股或者实际控制两家及以上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应当具有设立多个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全面、及时、准确披露各私募基金管理人业务分工,建立完善的合规风控制度。

此外,《规定》还明确了私募基金募集过程中的禁止性行为要求,包括不得违反合格投资者要求募集资金,不得通过互联网等载体向不特定对象宣传推介,不得向投资者承诺保本保收益、夸大宣传、虚假宣传,不得设立以从事资金募集活动为目的的分支机构以及突破投资者人数限制等。

2.《关于做好私募基金管理人经营范围登记工作的通知》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注册局于2021115日下发《关于做好私募基金管理人经营范围登记工作的通知》(“管理人通知”)。《管理人通知》要求,相关私募基金管理人在办理经营范围登记时,统一使用“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服务”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服务”的表述办理经菅范围登记,且须在协会完成登记备案后方可从事经营活动。

3.《关于适用中国证监会<关于加强私募投资基金监管的若干规定>有关事项的通知》

为进一步加强私募基金监管,提升行业规范发展水平,保护投资者及相关当事人合法权益,根据《规定》有关要求,协会于2021126日发布《关于适用中国证监会<关于加强私募投资基金监管的若干规定>有关事项的通知》。该《通知》共4条,主要就《规定》部分条款的适用问题做出说明,具体内容包括:

1)首次提交管理人登记申请的机构,应当严格符合《规定》关于名称和经营范围的要求

该《通知》规定,自202118日起首次提交管理人登记申请的机构,应当严格符合《规定》第三条的要求,在名称中标明“私募基金”“私募基金管理”“创业投资”字样,在经营范围中标明“私募投资基金管理”“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创业投资基金管理”等体现受托管理私募基金特点的字样。

2)已提交申请且未完成登记的申请机构的整改要求

考虑到各地企业登记机关的变更登记业务办理的情况,该《通知》对不同情形下申请机构的名称、经营范围整改问题作出规定。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形:

针对《规定》发布前已提交申请且202118日前未完成登记的申请机构,不符合《规定》第三条要求的,该申请机构应当出具书面承诺并在202217日前完成整改。整改期间,协会将对外公示上述情况。逾期仍未完成整改的管理人,在整改完成前,协会将暂停办理其私募基金备案。

按照《关于便利申请办理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相关事宜的通知》要求,201991日前协会已反馈意见且未再提交的申请机构,其再次提交申请时,视为新申请机构,机构名称和经营范围应当符合《规定》第三条的要求。

3)已登记管理人若发生实际控制人变更,或申请名称或经营范围变更登记,应当符合《规定》第三条的要求

该《通知》规定,已登记管理人于202118日后发生实际控制人变更的,其名称和经营范围应当符合《规定》第三条的要求。此外,已登记管理人自主申请名称或经营范围变更登记,变更登记之日在202118日后的,应当符合《规定》第三条的要求。

4)未备案的私募基金的整改窗口期

该《通知》规定,私募基金管理人不得管理未备案的私募基金。对于未备案的私募基金,私募基金管理人应当自《规定》施行之日起六个月内(即202177日前)完成整改,整改期内暂停新增私募基金募集和备案。

(二)信托、保险资产管理监管规定

1. 《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清理规范信托公司非金融子公司业务的通知》

中国银保监会于2021721日发布《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清理规范信托公司非金融子公司业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共七条,主要内容有:

自本通知印发之日起,信托公司不得新增境内一级非金融子公司,已设立的境内一级非金融子公司不得新增对境内外企业的投资。

信托公司可选择保留一家目前经营范围涵盖投资管理或资产管理类业务的境内一级非金融子公司。该公司仅可作为私募基金管理人受托管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且不得控制、共同控制被投资方或对被投资方施加重大影响,不得参与被投资方的日常经营,投资年限不得超过5年。

信托公司应当有计划地以转让股权等方式清理对以下企业的投资,清理期限不得超过3年:一是信托公司选择保留的境内一级非金融子公司在境内外投资的企业;二是信托公司其余境内一级非金融子公司及其在境内外投资的企业。上述企业有存续基金业务的,应当于相关项目清算后1年内完成清理。清理工作完成前,上述企业原则上不得新增业务。

信托公司应当全面梳理境内一级非金融子公司及其在境内外投资企业的基本情况,合理拟定清理规范工作方案,并于4个月内将方案报送至属地银保监局,经审查后实施。

2.《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资产支持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登记有关事项的通知》

为持续深入落实国务院“放管服”工作部署,进一步深化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效,银保监会于2021918日发布《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资产支持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登记有关事项的通知》,并自2021101日起生效。该通知指出,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的下属机构发起设立保险私募基金,由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依据监管规定和登记规则办理登记;该通知还指出,中保保险资产登记交易系统有限公司和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应当于保险资产管理机构或其下属机构提交资产支持计划或保险私募基金登记材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出具登记结果。

3. 《中国银保监会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

为加强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监管,更好防范金融风险,进一步满足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长期资金管理需要,中国银保监会起草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保险资管意见稿”),于20211210日发布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2110日。《保险资管意见稿》指出,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可以依法开展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保险私募基金业务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可以投资设立理财、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不动产、基础设施等从事资产管理业务或与资产管理业务相关的子公司。

4. 《中国银保监会关于修改保险资金运用领域部分规范性文件的通知》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211217日发布《中国银保监会关于修改保险资金运用领域部分规范性文件的通知》,其中关于私募基金规范性文件的修改内容主要包括:取消了“保险资金投资的股权投资基金,非保险类金融机构及其子公司不得实际控制该基金的管理运营,或者不得持有该基金的普通合伙权益”的限制性规定;取消了保险资金投资创业投资基金单只基金募集规模不得超过5亿元的限制性规定;取消了“保险资金设立的私募基金,发起人及其关联的保险机构出资或认缴金额不低于拟募集规模的30%”的限制性规定。

(三)税务监管

《关于权益性投资经营所得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公告》

1231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关于权益性投资经营所得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公告》,自202211日起施行。核心内容有以下两点:

1)持有股权、股票、合伙企业财产份额等权益性投资的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以下简称独资合伙企业),一律适用查账征收方式计征个人所得税。

2)独资合伙企业应自持有上述权益性投资之日起30日内,主动向税务机关报送持有权益性投资的情况;公告实施前独资合伙企业已持有权益性投资的,应当在2022130日前向税务机关报送持有权益性投资的情况。税务机关接到核定征收独资合伙企业报送持有权益性投资情况的,调整其征收方式为查账征收。

二、行业自律性规则

1.《关于加强私募基金信息报送自律管理与优化行业服务的通知》

为进一步加强私募基金信息报送工作,优化行业服务,持续推动行业数据质量提升,协会于202129日发布《关于加强私募基金信息报送自律管理与优化行业服务的通知》,具体内容包括:

1)管理人应当及时准确报送信息,强化内控管理

私募基金管理人除应当于登记备案后在协会资产管理业务综合报送平台(AMBERS系统”)持续履行信息报送义务外,还应当就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法定代表人/执行事务合伙人(委派代表)变更,以及私募基金到期日变更等重大事项,及时向协会报告,办理变更手续。管理人应当按规定通过协会信披备份系统备份信息。管理人应当切实按照要求,建立健全信息报送内控管理机制,明确信息报送负责人及相关人员职责,主动强化信息报送能力建设,确保报送、披露信息及时、真实、准确、完整,符合规定要求,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2)建立健全信息报送常态化核查机制

协会将自2021年二季度起,针对管理人疑似错报、漏报信息行为,向管理人及其相关负责人发送信息核查通知。管理人应当自接到信息核查通知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按要求办结通知所列事项,逾期未办结者,将被列入信息报送异常机构在协会官网对外公示。每季度信息报送开始前,管理人须确保前期所有信息核查事项均已办结。管理人在办结信息核查事项后,方可办理新设基金备案等其他手续。此外,协会将加强与行政监管部门的协同,严厉查处信息报送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

3)提升私募基金信息披露备份系统投资者账户开通情况透明度

管理人应当负责私募基金信息披露备份系统(“信披备份系统”)投资者查询账号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及时办理账号的开立、启用、修改和关闭。同时应在私募基金风险揭示书和备案承诺函中增加维护投资者查询账号相关内容。自2021年二季度起,协会将公示每家管理人整体的投资者查询账号开立率及单只私募基金的投资者查询账号开立率。相关数据将被纳入协会私募基金管理人会员信用信息报告指标体系,并与私募基金备案分道制安排相关联。

4)明确对外公示的信息报送异常情形

下列五类情形属于信息报送异常,并将对外公示:一是未按时通过AMBERS系统提交管理人经审计年度财务报告;二是管理人未按时通过AMBERS系统履行季度、年度和重大事项更新义务累计达2次;三是管理人未按要求通过信披备份系统备份私募证券投资基金2018年第三季度及以后各期季报和年报、私募股权(含创业)投资基金2018年及以后各期半年报和年报等信息披露报告累计达2次;四是管理人存在逾期未办结信息核查事项;五是法律法规和协会自律规则规定的其他情形。管理人一旦被列入信息报送异常机构,须自整改完毕之日起六个月后方可取消公示。为体现差异化管理,协会将同步公示管理人信息报送异常的具体事项以及整改情况。

5)优化行业服务,提供系列信息报送便利措施,具体如下:

a) 延长季度信息更新截止时间至每季度结束后的1个自然月末;

b) 完善系统间报送数据复用,AMBERS系统内报送的部分信息将会复用到信披备份系统内的重合字段;

c) 提供基金季度更新数据批量导入等系列便利措施,并在AMBERS系统前台提示季度信息报送字段变更等情况。

2.《证券基金期货经营机构投资者投诉处理工作指引(试行)》

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期货业协会、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会同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制定并于2021515日发布了《证券基金期货经营机构投资者投诉处理工作指引(试行)》(“《投诉指引》”),虽然《投诉指引》并不适用于私募基金投资者,但鉴于目前并无适用于私募基金行业的投资者投诉处理规定,因此建议广大私募基金管理人在处理投资者纠纷时可参照适用《投诉指引》的相关规定。《投诉指引》的主要内容如下:

1)明确投诉主体和投诉方式。根据《投诉指引》,投资者的投诉方式包括在线投诉、信函、电话、传真、电子邮件或面谈等。投诉主体为自然人的,原则上应由其本人提出,多名投诉人采取面谈方式提出共同投诉的,应推选不超过5名代表;投诉主体若为机构,应由法定代表人或其代理人提出。

2)投诉者应提供的材料。经营机构可要求投资者提供以下材料或者信息:投诉人的基本情况,被投诉人的基本情况,投诉请求、主要事实和理由。

3)投诉处理流程。经营机构处理投诉的流程为:建立投诉台账,登记投诉事项;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如决定受理,则根据不同情况在受理后20日内作出处理决定(履行义务、作出赔偿/补偿、进行解释或协商等);如不予受理,则及时通知投资者并说明理由;登记处置结果等,具体流程参见下图:

一文看遍私募基金行业2021年度监管政策 - 法律桥-上海杨春宝一级律师

4)经营机构应建立健全投资者投诉处理工作制度。具体而言:应明确投诉处理流程、责任分工、处理时限等要求;应保障投诉渠道畅通;应明确分管投诉处理的高级管理人员,设立或指定投诉处理部门,建立健全投诉处理培训机制;应建立投诉处理工作档案管理制度,建设投诉处理数据库(相关档案资料保存期限不得少于10年);应完善内部信息管理机制;应建立投诉处理责任追究机制;应每年对本机构的投诉处理工作进行自查总结;应建立投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机制;应及时向行业协会及监管部门报告重大投诉事项等。

此外,该《投诉指引》还就“12386”中国证监会服务热线(“12386热线”)转办事项的处理进行了专章规定。

3.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投诉处理办法》

协会于20211231日发布关于《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投诉处理办法的公告》称,为切实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规范投资基金业投诉处理工作,协会对《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投诉处理办法》(以下简称《投诉办法》)进行修改,并于20211230日经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211日起施行。本次修改后的《投诉办法》共分五章,主要修改内容如下:

1)清晰界定投诉处理范畴,立足保护投资者根本宗旨。在《投诉办法》中,依据金融监管部门规定并结合《投诉指引》有关内容,明确将投诉定义为投资者在基金投资活动或接受相关服务过程中,与基金业协会自律管理对象之间产生的民事纠纷,要求解决纠纷的行为。通过列举方式说明不属于投诉的范畴,将投诉与举报、咨询等进一步区分,使基金业协会投诉受理范围更加明晰,突出了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工作目标和根本宗旨。

2)规范投诉处理工作流程,探索建立投诉转办制度。《投诉办法》明确了基金业协会的投诉受理标准、来访投诉要求、投诉办理方式等内容,完善了投诉处理时效要求。在投诉处理方式上,充分吸收《投诉指引》有关规定以及金融监管部门实践经验,探索建立投诉转办制度。考虑到基金业协会自律管理对象类型较多,不同类型行业机构之间在实际办理投诉的能力以及现实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为了切实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投诉办法》规定,对于被投诉机构存在经营异常等特定情形的,基金业协会可以决定自行办理投诉。对于转交行业机构办理的投诉,行业机构应当按照《投诉办法》以及《投诉指引》等规定及时办理。

3)压实行业机构主体责任,明确投诉办理基本要求。《投诉办法》要求行业机构建立投诉处理工作制度,明确内部投诉处理流程、职责分工、考核评价等事项,遵守对于投诉人相关信息的保密义务,向协会报备并及时更新本机构投诉处理工作负责人员,结合投诉信息定期分析总结经验,遵守投诉办理时效要求,妥善保管投诉办理材料,对于重大投诉风险及时向基金业协会及相关主管部门报告。

4)强化自律管理程序衔接,丰富行业多元解纷机制。《投诉办法》规定,在投诉办理过程中,基金业协会可以通过组织调解或者促进当事人自行和解等方式办理投诉,加强投诉处理与调解程序有效衔接;投诉处理过程中,发现投诉对象涉嫌违反自律规则,基金业协会按照自律管理程序处理;涉嫌严重违法违规的,向中国证监会报告。

4.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投资基金纠纷调解规则》

协会于20211230日发布关于《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投资基金纠纷调解规则》的公告称,为切实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不断推动基金行业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提质增效,协会对《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投资基金纠纷调解规则》进行修改,并于20211230日经第三届理事会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211日起施行。修改后的《调解规则》共分五章,主要修改内容如下:

一是规范调解工作程序,提升调解协议效力。《调解规则》进一步明确调解委员会与调解工作部门的职责分工,为调解工作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障;明确调解案件受理范围及不予受理情形;明确调解协议效力确认途径,通过司法、公证、仲裁等方式提升调解协议效力,保障调解协议有效履行;对于存在不履行生效调解协议等失信行为的自律管理对象记入诚信记录,树立行业诚信经营理念。

二是丰富多元解纷手段,拓宽纠纷解决渠道。《调解规则》新增基金业协会与人民法院、仲裁机构、信访部门、公证机构以及投资者保护机构等建立沟通对接机制,丰富多渠道救济措施;进一步明确纠纷调解方式,除基金业协会自行组织调解外,可以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调解,或者进行联合调解,提高行业纠纷解决专业性。

三是引入小额速调机制,提高小额纠纷处理效率。吸收小额速裁”“小额速调等制度优势,借鉴其他调解组织经验,《调解规则》中新增小额速调机制,行业机构可以基于自愿原则与基金业协会事先签订协议,承诺在一定金额内无条件接受基金业协会提出的调解建议方案,便利行业小额纠纷快速解决,进一步提高纠纷解决效率。

四是增加示范判决+委托调解,推动化解群体性纠纷。对于系列性或群体性纠纷,《调解规则》规定,人民法院做出生效示范判决后,基金业协会可以接受人民法院委托,参照生效判决文件进行集中调解,促进同案同判,降低投资者维权成本,推动群体性纠纷及时化解。

五是确立无争议事实记录,强化诉讼与非诉讼联动。《调解规则》规定,对于当事人未达成调解协议的,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基金业协会可以书面形式将调解过程中当事人无争议事实进行记录,在诉讼过程中,除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外,当事人无需对调解过程中确认的无争议事实举证。进一步促进诉讼与非诉讼程序联动。

5.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试行)》

协会于20211231日发布关于《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试行)》的公告称,为加强协会团体标准的规范化管理,强化标准引领作用,完善多层次标准化建设工作,协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团体标准管理规定》、《关于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的指导意见》和《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章程》等规定,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试行)》,经理事会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该管理办法共分为六章,主要包括团体标准的组织管理、制修订程序、知识产权管理、推广与应用等内容。

6.《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会员管理办法》

协会于20211217日发布公告称,经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已对《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会员管理办法》(“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和向证监会备案,并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管理办法》对会员类型、会籍管理、日常管理、奖励与惩戒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修订,主要内容包括:

1)会员类型

应当申请成为普通会员的机构包括:经中国证监会核准从事公开募集基金业务的基金管理公司及其他金融机构;经依法核准取得证券投资基金托管资格的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

可以申请成为普通会员的机构包括:在协会备案的资产管理规模不低于十亿元,受中国证监会监管的从事私募资产管理业务的各类金融机构及其子公司(以下简称各类金融机构);自成为观察会员之日起满一年从事非公开募集基金业务的基金管理人(以下简称私募基金管理人),其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私募资产配置类管理人备案的基金规模不低于五亿元,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备案的基金规模不低于二十亿元或备案的创业投资基金投向中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基金规模不低于一亿元。

可以申请成为观察会员的机构包括:在协会备案的资产管理规模不足十亿元的从事私募资产管理业务的各类金融机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私募资产配置类管理人在协会备案的基金规模不低于三千万元;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在协会备案的基金规模不低于一亿元,或备案的创业投资基金投向中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基金规模不低于一千万元。

2)会籍管理

会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会员资格相应变更:(一)两个或两个以上会员合并的,原会员资格由存续方或新设方继承;(二)会员分立成两个或两个以上具备会员条件的机构的,原会员资格由分立机构友好协商,由其中一个机构继承,其余机构另行申请加入协会;分立机构协商未达成一致意见,原会员资格终止,各分立机构需分别申请加入协会。

会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会员资格相应终止:(一)主动申请退会,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加入协会及从事中国证监会授予协会实施自律管理的业务处于存续期的除外;(二)不再符合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会员条件;(三)注销工商、社团登记,依法宣告破产,依法解散等主体资格发生终止的情形或依法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四)无正当理由连续两年不交纳会费或不参加协会组织的任何活动;(五)受到协会取消会员资格处分;(六)终止会员资格的其他情形。会员根据上述(一)规定申请退会的,应当向协会提交申请书、有关批准文件或决定书以及协会要求提交的其他文件。会员资格终止后,协会网站予以公示。

3)日常管理

协会建立会员联系制度,会员应指定专人担任联系人,具体负责与协会的日常联系。

关于会员需要履行重大事项报告义务的情形,删去了“对投资人利益产生重大影响”。

4)从业准则与职业规范

会员的禁止行为由12项列举缩减至以下4项:(一)利用会员资格为自身经营活动进行不适当宣传,未经允许冒用协会名义从事经营的行为;(二)恶意竞争、诋毁其他会员机构、破坏行业信誉、损害行业文化的行为;(三)法律法规、中国证监会规定及协会自律规则禁止的行为;(四)其他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5)会员的奖励与处分

对会员或从业人员的奖励,由协会日常办事机构提出奖励意见,会长办公会按照《章程》和自律规则的规定做出奖励决定。

对违反法律法规及中国证监会授予协会实施自律管理的规范性文件或协会自律规则的会员或从业人员,协会可视情节轻重给予惩戒,实施自律管理措施或纪律处分。会员或从业人员违反上述规定,需要对其实施行政监管措施或行政处罚的,移交中国证监会等有关机关处理。

协会实施惩戒应当遵循惩戒措施与过错相适应、惩戒与教育相结合、惩戒与行业发展相协调、个人责任与机构责任相区分的原则,并履行相应的惩戒措施实施程序。协会有关自律管理措施和纪律处分的具体办法另行制定。受到协会纪律处分,情节严重的会员,其负责人及直接责任人三年内不得担任协会的职务;受到协会取消会员资格处分的会员,其会员代表及直接责任人已在协会担任的职务相应撤销。会员之间、会员与投资者之间发生与基金业务有关的纠纷时,可向协会申请予以调解。

7.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会费收缴办法》

协会于20211217日发布公告称,经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已对《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会费收缴办法》(“收缴办法”)进行了修订和向证监会备案,并自202211日起施行。《收缴办法》的主要修订内容包括:普通会员和联席会员的会费标准调整为上一年度基金相关业务收入5000万元以下的,会费金额为2万元;上一年度基金相关业务收入5000万元(含)以上1亿元以下的,会费金额为10万元;上一年度基金相关业务收入1亿元(含)以上2亿元以下的,会费金额为20万元;上一年度基金相关业务收入2亿元(含)以上的,会费金额为60万元。对逾期六个月(含)以上未及时缴纳会费的会员,协会不再对欠费会员机构予以公示,而是对其进行约谈并将有关情况记入诚信档案。

三、鼓励与支持性规定

1.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

202113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方案》),提出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该方案围绕夯实市场体系基础制度、推进要素资源高效配置、改善提升市场环境和质量、实施高水平市场开放、完善现代化市场监管机制等五个方面,提出共18大项51条措施。《方案》将对私募基金行业产生影响,具体内容包括:

1)全面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

《方案》提出全面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严禁各地区各部门自行发布具有市场准入性质的负面清单。健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市场准入隐性壁垒台账,畅通市场主体对隐性壁垒的意见反馈渠道和处理回应机制。制定市场准入效能评估标准并开展综合评估。结合近期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配合中国证监会落实《关于加强私募投资基金监管的若干规定》出台的相关通知,如前述《关于做好私募基金管理人经营范围登记工作的通知》等,私募基金管理人的登记问题将会有所缓解。

2)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方案》将“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单列为一个大项,包括稳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培育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等四项措施。就私募基金行业而言,《方案》要求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建立与市场板块、产品风险特点相匹配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鼓励和规范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加强资本市场监管,增强监管的全面性、一致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监管不到位的金融改革举措不能贸然推出。坚持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确保金融改革行稳致远。此外,《方案》要求培育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稳步推进银行理财子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鼓励银行及银行理财子公司依法依规与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和创业投资基金、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合作,研究完善保险机构投资私募理财产品、私募股权基金、创业投资基金、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和债转股的相关政策。提高各类养老金、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的权益投资比例,开展长周期考核。

3)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方案》要求进一步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范围,支持外资加大创新投入力度,营造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公正市场环境。抓好重大外资项目落地,破除各种市场准入隐性壁垒,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提高外商投资服务水平。该项要求对吸引外资进入私募行业而言有着积极的作用,并对国内产业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的调整提出了要求。

2. 《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

202152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自202161日起施行。

《意见》提出了六项重点任务,其中,与私募基金行业相关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六项:

1)集聚和培育资产管理机构。积极引入、支持基金等机构及其专业子公司落户,吸引家族信托、基金销售等资产管理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率先在上海独资、合资设立基金管理机构,设立投资研究、销售运营、合规风控等平台。集聚各类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探索设立支持中小资产管理机构发展的种子基金,鼓励成立股权转让受让基金。

2)提升专业机构服务能力。重点发展基金登记、估值核算、基金评价、咨询资讯等服务机构,引进会计审计、法律服务、信用评级、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研究设立专业托管机构。推动专业机构提升专业能力,鼓励行业自律组织建立专业机构服务质量评价机制。

3)提升资产管理产品创新力度。丰富固定收益产品种类,加大权益类产品发行力度。在中证张江自主创新50指数基础上推出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产品,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建设联动。制定专项政策支持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打造全国基础设施REITs产品发行交易首选地。丰富商品类基金产品,提升重要大宗商品价格影响力。加强管理人中管理人(MOM)、基金中基金(FOF)等产品研发。

4)加大绿色领域投资力度。引导资产管理机构配置绿色资产,开发碳基金、碳信托、碳指数、碳远期等碳金融产品,研究气候投融资产品,将上海打造成为联接国内国际的绿色金融枢纽,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5)支持符合条件的资产管理机构申请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业务资质。鼓励本市资产管理机构在境外设立、收购和参股资产管理机构。

6)深化QFLPQDLP试点。推动参与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的外资机构管理境内人民币基金,鼓励符合条件的内资机构参与QFLP试点。推进QFLP试点机构开展境内非上市公司股权、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和夹层基金、特殊资产、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等投资。支持境外知名资产管理机构和符合条件的境内机构申请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试点资质。支持QDLP试点机构投资境外私募基金和非上市企业股权及债权、证券市场、大宗商品、金融衍生品等领域。探索推动外资资产管理机构用一个主体开展QDLP、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WFOEPFM)等业务。

最后编辑于:2022-05-01 11:53
  • 本站声明:本站所载之法律论文、法律评论、案例、法律咨询等,除非另有注明,著作权人均为站长杨春宝高级律师本人。欢迎其他网站链接,但是,未经书面许可,不得擅自摘编、转载。引用及经许可转载时均应注明作者和出处"法律桥",并链接本站。本站网址:http://www.LawBridge.org。
  •  
  •         本站所有内容(包括法律咨询、法律法规)仅供参考,不构成法律意见,本站不对资料的完整性和时效性负责。您在处理具体法律事务时,请洽询有资质的律师。本站将努力为广大网友提供更好的服务,但不对本站提供的任何免费服务作出正式的承诺。本站所载投稿文章,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回复